美国为什么要归还巴拿马运河

2025-05-05 15:47来源:本站

  

  1999年12月31日中午,巴拿马国旗在巴拿马运河上升起,标志着这条51英里长的人工水道最终从美国转移到巴拿马。这个仪式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紧张关系和暴力抗议,这些抗议是针对美国对拉丁美洲中心地区重要经济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美国和巴拿马关系的低谷发生在1964年,当时在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由于在当地一所高中同时悬挂巴拿马国旗和美国国旗而引发冲突。全国爆发了广泛的骚乱,22名巴拿马人被美军杀害,巴拿马与美国断绝了外交关系。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从林登·约翰逊开始,几届美国政府试图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将运河割让给巴拿马。但正是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在1977年克服了政治上的反对,在1999年签署了终止美国对巴拿马运河运营的条约。

  乔治华盛顿大学商学院(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business)国际事务和国际商务教授诺埃尔?毛雷尔(Noel Maurer)表示,最终,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的决定既有政治意义,也有经济意义。

  “在经济上,巴拿马运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对美国极为重要,但在那之后,它的经济重要性迅速下降,”Maurer说,他是《大沟渠:美国是如何获得、建造、经营和最终放弃巴拿马运河的》一书的作者。“当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决定冒着政治风险把它还给美国时,它对美国的经济重要性几乎为零。”

  巴拿马运河

  当泰迪·罗斯福于1903年签署《海-布瑙-瓦里拉条约》时,巴拿马建国才15天。该地峡曾由哥伦比亚统治,但哥伦比亚政府正因一场血腥的内战而步履蹒跚。罗斯福政府看到了机会。美国承诺支持巴拿马争取独立,以换取建造巴拿马运河的权利,并在美国管理的主权运河区内运营。

  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完工,这是一项工程奇迹,当船只从加勒比海航行到太平洋时,船闸可以使船只高出海平面85英尺。

  但从一开始,巴拿马国内和整个拉丁美洲都对美国政府控制如此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感到不满。在巴拿马地峡挖一条捷径的想法最早是在16世纪提出的,早在美国人修建运河之前,这条路线就已经成为一条河流和陆路运输的必经之路。

  历史学家Marixa Lasso说:“我认为重要的是要记住,这条运河连接了两个海洋,而这个地方500年来一直用不同的技术连接着两个海洋。”“这就是为什么巴拿马人如此依恋,说这是我们的土地;这是我们的路线。”

  根据1903年建立51英里长、10英里宽运河区的条约,美国永久保留“该区域内的所有权利、权力和权威”。美国并不“拥有”运河区,但它有权管理、经营和保护该地区,就像它是巴拿马境内的“主权”领土一样。

  为了建立运河区,美国驱逐了居住在该地区40多个城镇和村庄的约6.2万巴拿马人。

  《被抹去:巴拿马运河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书的作者拉索说:“如果你读过当时美国的报道,他们声称那里除了丛林什么都没有。”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城镇和管理巴拿马航线400年的人。”

  运河建成后,运河区成为政府经营的“公司城”,专门为美国公民提供住房、学校和企业。1954年之前,运河区一直实行种族隔离,黑人和白人工人被分别分配“金”和“银”工作。他们的家庭就读于种族隔离的学校,使用独立的浴室和娱乐设施。

  “运河区不是一个正常的地方,”毛雷尔说。“它本质上就像一个巨大的军事基地,但也像一个社会主义企业。一切都是由美国政府经营的,甚至像麦当劳这样的特许经营店也是如此。”

  居住在运河区的美国人被称为“Zonians”。几代人都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许多人对巴拿马人产生了不信任,甚至反感,因为除非在这里工作,否则巴拿马人是不允许进入运河区的。对于普通巴拿马人来说,这种不好的感觉是相互的。

  毛雷尔说:“根本的冲突在于,巴拿马非常生气,因为我们首先修建了一条运河,我们创建了运河区,但随后我们竭尽所能,确保巴拿马从运河中完全得不到任何经济利益。”

  20世纪50年代,巴拿马政府向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一长串抱怨:巴拿马工人在运河上做同样的工作,工资却更低;外国货物在运河区进口和销售,损害了巴拿马的经济;美国在运河区的军事存在常常让人感觉像一个警察国家。

  但是巴拿马对美国控制运河的不满的统一象征变成了旗帜——特别是美国国旗在运河区的专属展示。

  1959年,由于美国拒绝在运河区悬挂巴拿马国旗,巴拿马城发生了反美骚乱。作为回应,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了一项改善巴拿马经济状况的计划,并在运河区指定了一个单独的地点,在那里美国和巴拿马国旗将并排飘扬。

  1963年,约翰·f·肯尼迪更进一步,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规定运河区的所有非军事场所,包括学校,都应悬挂美国和巴拿马国旗。但许多Zonians违抗了这一命令,包括运河区巴尔博亚高中的学生。

  1964年1月9日,一群巴拿马学生举着巴拿马国旗游行到运河区边界。他们要求巴尔博亚高中把国旗和美国国旗放在一起,但佐尼亚人却践踏并撕毁了国旗。随后发生了一场小规模冲突,但没有人受重伤。

  几小时后,国旗事件的消息传开了,真正的麻烦开始了。巴拿马人向美国大使馆投掷石块。美国的办公大楼和商店遭到抢劫和焚烧。美国军队被派去镇压暴乱。在三天的冲突中,22名巴拿马人被杀,数百人受伤。作为回应,巴拿马总统罗伯托?基亚里(Roberto Chiari)与美国断绝了外交关系,这是拉美国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采取这种措施。

  毛雷尔说,早在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总统就开始讨论将巴拿马运河割让给巴拿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明显,运河的经济效益正在枯竭,至少对美国来说是这样。

  对美国人来说,巴拿马运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获得了最大的经济红利,当时它被用来将石油和木材从西海岸运输到东海岸的炼油厂和工厂。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铁路已经改用柴油发动机,铁路运输比海运更便宜、更快捷。

  此外,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证明,巴拿马运河并不像曾经认为的那样具有战略重要性。这条运河没有用于任何重大的军事行动,而且它极易受到破坏行为的影响,这种破坏行为可以毫不费力地使水路瘫痪。

  然而,冷战的焦虑使得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的可能性被排除在外,尤其是在1959年古巴革命之后。与共产主义古巴如此接近,将运河的所有权割让给巴拿马冒着将其交给苏联的风险。

  1964年暴乱后,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从约翰逊政府开始,每一任美国总统都在为巴拿马运河的正确路线而苦苦挣扎。毛雷尔说,保守的共和党人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出人意料地愿意放弃运河,但这是出于他自己的原因。

  “福特讨厌佐尼亚人,”毛雷尔说。“读到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对生活在运河区(Canal Zone)的人们内心的愤怒,真是令人惊讶。他认为他们是自满的社会主义者,坐在那里以最不美国式的方式吮吸着政府的奶头。对福特来说,美国创造了这个小小的飞地,代表了我们不应该成为的一切。”

  当吉米·卡特1977年上任时,与巴拿马的谈判已经进行了近十年。但随着共和党的反对软化,卡特和他的顾问们看到了一条达成条约的道路。

  毛雷尔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美国持有运河都没有什么好处。苏联人把美国控制运河作为美国“帝国主义”的一个例子。此外,20世纪70年代从运河中获益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利用运河运输廉价的汽车和电子产品,从而削弱了美国公司的竞争力。

  1977年,卡特与巴拿马签署了两项条约,建立了移交运河的框架。首先,《中立条约》赋予美国军队在其“中立”受到威胁时保卫巴拿马运河的权利。第二,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运河区将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解散,运河本身将于1999年12月31日移交给巴拿马。

  拉索说:“在巴拿马,这是一个盛大的庆祝时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签署,而且在1979年巴拿马人终于可以自由进入运河区。对整个拉丁美洲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被视为拉丁美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的终结。”

  从1979年到1999年,在两国共同努力确保平稳过渡的同时,美国和巴拿马的国旗在所有民用和军事哨所飘扬。

  拉索说:“当运河的管理权从美国人转到巴拿马人时,这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变化。”“它被设计成一个非常缓慢、谨慎的过程。这确保了巴拿马运河将继续运作,不会像过去25年那样出现任何问题。”

跑跑网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